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

新聞評析 - 大量錯單進場 Knight大虧4.4億美元 股市文易系統有重大瑕庛

        有沒有可能存在著一個電腦自動買賣的下單機器, 從此以後就財源滾滾而進? 市面上這樣的機器很多, 但從此就財源滾滾而進的人卻很少. 而事實上那些投顧老師所用的神奇指標也都是這個概念下的產物, 不過我看也應該都是沒賺到錢, 否則也不需要在電視上聲嘶力竭的招收會員. 


        基本上, 電腦化的基礎是系統化, 而系統化的基礎是條理化. 而條理化的基礎則來自於對股市律動或漲跌背後的原因的掌握. 故與其爭論電腦交易系統的可否獲利, 還不如去了解那些系統的設計基礎.


       大部份的電腦交易系統是在期貨市場上運作. 那先不要管電腦化, 而關注在運作邏輯. 你的邏輯是甚麼, 你說的清楚嗎? 而你的基礎是甚麼? 可再次發生嗎? 不是隨便取個幾分鐘線, 然後用個技術指標, 接著就交給電腦做參數的最佳化之後, 然後就以為擁有了聚寶盆.但接下卻是面臨過去不等於未來的窘境, 然後持續的在調參數, 再上場, 又失敗. 如此持續的賠錢.


        以上是大部份失敗的程式交易者的開發過程. 原因在沒有一套贏家的操作策略就冒然電腦化. 不過遺憾的是, 並不是去找一套贏家的操作策略就好了. 而是得要自己去磨出一套方法, 只是方法也不是說磨就磨, 最後還是會發覺自己的經濟, 會計, 產業的基礎知識的不足. 而要從根扎起.


        我算是使用交易系統的人, 但卻不是用電腦自動下單. 原因有兩個, 第一是下單的時間不長, 還不需要電腦自動下單以節省時間. 另外是我所用的異質系統甚多, 整合比較困難. 我的高低檔及進場點用奇狐系統計算, 出場點及庫存用富邦的下單系統. 另外還有資金管裡由人為控制. 而對一個贏家而言, 事實上可能用多個異質系統而覺得理所當然. 但在資訊系統的整合方面則甚難.


        故有沒有可長期穩定獲利的自動下單交易系統? 我覺得是有! 或至少是可以做到. 只是以我的操作週期來看, 這個效益是不大的. 當然就高頻交易而言, 這樣的需要性就較高. 只是我還不知道任何可長期穩定獲利的高頻交易系統的獲利基礎. 故也無法斷言. 只是像以下這種因電腦化自動下單而炸掉的個案時有所聞.  


==============================================================


鉅亨網編譯郭照青  2012-08-04  00:02


由於軟體出現差錯,送出大量錯單,Knight Capital集團於45分鐘內,因而大虧了4.40億美元。這突顯出高速交易系統日益增加的股市,存在有重大錯誤風險。但是華爾街金融機構與主管官員,對這類問題,幾乎束手無策。


自動交易可於百萬分之一秒內,處理大量交易,這絕非人工交易所能企及。然而,這項好處卻可能代價沉重:股市已成了交易所,造市者,高頻交易員,及使用各種不同系統的投資人,彼此互動的雜處之地。


2010年5月的「閃電崩盤」--股市於幾分鐘內便巨幅重挫--顯示技術問題一旦出現,往往是一波接著一波。由於交易利潤縮水,且管理成本上升,許多參與股市的企業與個人被迫削減成本--包括科技支出,這類問題因而就更有可能發生。


自4月以來,系列讓人汗顏且代價高昂的科技問題,不但撼動了市場,亦敲碎了投資人的信心。


因為技術問題,BATS Global Markets交易所竟無法完成自己的初次公開發行股票(IPO)行動。由於技術故障,Nasdaq交易所處理Facebook股票首次交易,亦問題叢生,導致數千萬美元的損失。而UBS AG因交易Facebook股票,也虧損了逾3.50億美元,並將責任歸咎於Nasdaq交易所。


Tabb顧問公司創辦人Larry Tabb說,股市結構可能太過複雜,已難順利運作。我們可能得設法改變股市結構,讓問題簡單化。此外,今日的金融系統也同樣複雜,讓問題至今遲遲無法獲得解決。


2 則留言:

  1. 新思科技收購 思源跳空漲停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6/7275199.shtml

    台積電入股ASML 外資不意外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3/7274823.shtml

    今天這二篇報導,給我的第一啟示,就是台灣電子業高利潤的光景已經「回不去了」...
    因為製程世代交替,往往都要花費大筆經費投入研發,設備拆舊費用攤提,不然就等著挑淘出局(像LED, DRAM)。

    可以想像,以後很難期望台積電會花放超過3元的股利。如果以股利殖利率來看,更多產業的公司都比台積物美價廉多了。

    回覆刪除
  2. 台灣電子業的高利潤或許不再了. 但是也要考慮市場的反應效率, 當你認知這一點時, 可能也反應完畢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