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6日 星期三

波段投資操作模式之2010年年度績效

        我是 2010/4/1 才開始用波段投資的模式去進場操作. 而到 2011/3/31 剛好滿一年, 今年度的績效是 15.9%. 年度平均周轉率是 112%, 平均持股天數是 223 天. 平均獲利比率是 14.19%.



        台股在 2009/12/31 收盤時的大盤指數是 8,188 而 2010/12/31 收盤是 8,972, 故在 2010 年台股的加權指數上漲了 9.5%. 不過, 加權指數是不包含股息的, 因此真正要比較大盤績效, 應該要用台股加權股價報酬指數, 而此指數 2009/12/31 是 10,502, 2010/12/31 收盤則是 11,928, 也就是說台股2010年真正的報酬是 13.5%.

         至於國內的 183 檔股票型基金的 2010 年平均績效則僅 3.13%, 我的成績可在 183 檔中排名在第 16 名. 此外, 根據巴菲特的給股東的信,  Berkshire 之 2010 年的年度績效是 13.0%, 而當年度 S&P 500 的指數則上漲了 15.1%. 故也就說, 或許 15.9% 不高, 但我是同時打敗台股大盤指數, 台股報酬指數, 巴菲特, 及 S&P 500. 也在國內股票型基金中得到 PR 91.

       但是, 要比較得要了解評量基礎. 巴菲特評價其績效是用淨值的觀念, 只是它這個淨值應該是跟會計上的公司淨值的觀念不一樣,  它應該是用基金的淨值思維, 也就是會去考慮股價的高低, 而不是單純的用會計上的成本法或權益法計算. 否則它跟 S&P 500 比較的意義就沒有了, 此外, S&P 500 指數應該是含股息的. 要不然巴菲特每年都大概會佔 S&P 500 3.5% 的便宜, 這個巴菲特用了 40 年的東西應該不至於發生這麼明顯的錯誤.

      至於我的計算方式則完全用已實現獲利計算, 未實現的獲利則完全不以考慮, 因此我的獲利是完全不可能再吐回去而淪為紙上富貴. 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我是做波段投資而非長期投資, 我的投資週期大概是 60 天, 故大概都可在一個年度中完成買及賣. 而由於我的進出分散, 故分母當然是用總投入的資金. 累計今年出帳 54 筆, 這 54 筆全部是獲利, 而獲利超過 20% 的有 21 筆, 10 到 20% 之間的有 4 筆,  其餘是 10% 以下. 獲利超過 20% 者是屬達到停利點的正常賣出. 至於 10% 以下的獲利則可能是進場點不佳或是買錯股票, 也有可能是高低檔的部位調整的策略性賣出.

       就我今年的進場點來說, 真正掌握到的是 2010 年 5 月份的那一波低點. 在那一波的 7,000 點左右的低點時有掌握到進場時機,  故在後續的 6 到 10 月時, 陸陸續續的停利出場. 只是, 後來清出的資金漸次的轉進電子股, 結果電子股持續的疲弱, 雖陸續的將建興, 友達, 聯電, 微星, 友勁, 鼎元, 矽品, 以小獲利賣出, 但已拉低了資金的運用效率, 更有甚者, 尚有像仁寶這種股票套牢了大約一年.

          這一年中的, 由於股票評價方式已日趨成熟, 對價值與成長的拿捏也更加精準. 大體上來說, 去年 10 月時, 個股價值比的評價方法粗具雛型, 但所用的方法太過偏向過去的價值, 而不是未來能持續創造現金流的價值成長. 也因此買進了一些現在仍套牢的精成科, 凌陽, 燁輝, 國巨, 堤維西.., 此一部份希望未來有解套的機會, 以發揮資本邊際效益.

        綜合來說, 這是我第一個有完整記錄的股票操作年度, 這個成績我想並不特別吸引人, 但我對這個成績還算滿意. 因為這畢竟是真實且由我所創造的. 而且這是由我的交易系統所創造的, 我可完全的掌握, 故珍貴的是, 我開始有了一個可持續進步的自動獲利系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