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股市像海浪一樣的上上下下. 也有人天天用波浪理論試圖去預測未來的走勢. 但在我看來. 股價像波浪一樣的高高低低是真的但要去預測股市的高低則不切實際. 講的難聽一點, 甚至於一點連根據都沒有, 試問過去一年中那一位波浪論者真的預測到走向的? 反而是, 我們必需了解股市有漲跌, 有盤整, 有類似於浪起浪落的事實就好了. 故我們應該做的是, 當浪起時, 我們隨浪而上, 當浪歇時全身而退. 也就是掌握住這些潮起潮落的的進出點, 而不需要自我設限的用五波三浪的預測高低點, 否則保證天天讓你浪費時間在大浪包小浪, 延長波, 邪惡的第五波.. 這些毫無用處的東西上面. 去年 11, 12 月電子中小型起浪了, 故我們就踏浪而行. 現在似乎傳產股正在動, 那我們就隨傳產股的浪潮而行. 永遠的買在起漲點, 賣在起跌點. 我們只要拿錢走人就是了, 數波浪的事就讓那些股市名嘴去做吧. 除此之外, 我們還要知道, 每一隻股票有其特定的旋律, 大盤則是一組交響樂團的組合. 而在未來不可掌握之下, 要多股分批進出, 以求最高的資金運用及最低的風險.
例如, 分三天買進十檔股票, 或許有五檔抓對, 兩檔抓錯, 另為外三檔則在那邊上上下下. 那就讓那五檔扶搖直上, 另兩檔則拼平盤殺出或只好停損以回轉現金, 另三檔則則於持股週期結束前, 擇機了斷. 至於抓對那五檔則於一段時間後於分別轉弱時獲利了結. 也就是說, 這是一個生生不息的循環系統, 見強買進 -> 見弱獲利賣出 -> 再買進 -> 再獲利賣出, 這樣的循環. 而在資金帳戶則會看到帳戶數字不斷的增加. 而持股整體獲利率若能維持在 3.5% 左右, 那就代表你正在進行正向循環, 也就是正在往獲利的方向走. 試著去找出 30 檔 50 元以下而含蓋電子, 金融, 傳產的股票. 用過去 3 個月的 K 線圖, 找出進出點, 然後每次以一張進出, 一天最高買進四檔. 但最重要的不是去看賺幾趴. 而是去看每天銀行帳戶的交割金額及其餘額(可假設當日交割以省事, 啟始資金為 100萬). 再去看看每天的持股整體獲利率. 若是進出場點抓的對的話, 那持股整體獲利率應該長期維持在正的. 故聰明的人已經知道為何隨時要看持股整體獲利率是不是正的了. 答案是, 那是事後 K 線圖, 你當然可知道進出場點. 但在當下你只能用即時性最高的持股整體獲利率確定你是正在往正確的方向 - 尤其是在盤中震盪時. 這個指標正如航行於濤風巨浪的大海中的燈塔, 何時可加碼, 何時應減碼, 以及大家最不願意面對但也最重要的 - 停損.
(原文發表於 2010/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