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可能存在著一個電腦自動買賣的下單機器, 從此以後就財源滾滾而進? 市面上這樣的機器很多, 但從此就財源滾滾而進的人卻很少. 而事實上那些投顧老師所用的神奇指標也都是這個概念下的產物, 不過我看也應該都是沒賺到錢, 否則也不需要在電視上聲嘶力竭的招收會員.
基本上, 電腦化的基礎是系統化, 而系統化的基礎是條理化. 而條理化的基礎則來自於對股市律動或漲跌背後的原因的掌握. 故與其爭論電腦交易系統的可否獲利, 還不如去了解那些系統的設計基礎.
大部份的電腦交易系統是在期貨市場上運作. 那先不要管電腦化, 而關注在運作邏輯. 你的邏輯是甚麼, 你說的清楚嗎? 而你的基礎是甚麼? 可再次發生嗎? 不是隨便取個幾分鐘線, 然後用個技術指標, 接著就交給電腦做參數的最佳化之後, 然後就以為擁有了聚寶盆.但接下卻是面臨過去不等於未來的窘境, 然後持續的在調參數, 再上場, 又失敗. 如此持續的賠錢.
以上是大部份失敗的程式交易者的開發過程. 原因在沒有一套贏家的操作策略就冒然電腦化. 不過遺憾的是, 並不是去找一套贏家的操作策略就好了. 而是得要自己去磨出一套方法, 只是方法也不是說磨就磨, 最後還是會發覺自己的經濟, 會計, 產業的基礎知識的不足. 而要從根扎起.
我算是使用交易系統的人, 但卻不是用電腦自動下單. 原因有兩個, 第一是下單的時間不長, 還不需要電腦自動下單以節省時間. 另外是我所用的異質系統甚多, 整合比較困難. 我的高低檔及進場點用奇狐系統計算, 出場點及庫存用富邦的下單系統. 另外還有資金管裡由人為控制. 而對一個贏家而言, 事實上可能用多個異質系統而覺得理所當然. 但在資訊系統的整合方面則甚難.
故有沒有可長期穩定獲利的自動下單交易系統? 我覺得是有! 或至少是可以做到. 只是以我的操作週期來看, 這個效益是不大的. 當然就高頻交易而言, 這樣的需要性就較高. 只是我還不知道任何可長期穩定獲利的高頻交易系統的獲利基礎. 故也無法斷言. 只是像以下這種因電腦化自動下單而炸掉的個案時有所聞.
==============================================================
鉅亨網編譯郭照青 2012-08-04 00:02
由於軟體出現差錯,送出大量錯單,Knight Capital集團於45分鐘內,因而大虧了4.40億美元。這突顯出高速交易系統日益增加的股市,存在有重大錯誤風險。但是華爾街金融機構與主管官員,對這類問題,幾乎束手無策。
自動交易可於百萬分之一秒內,處理大量交易,這絕非人工交易所能企及。然而,這項好處卻可能代價沉重:股市已成了交易所,造市者,高頻交易員,及使用各種不同系統的投資人,彼此互動的雜處之地。
2010年5月的「閃電崩盤」--股市於幾分鐘內便巨幅重挫--顯示技術問題一旦出現,往往是一波接著一波。由於交易利潤縮水,且管理成本上升,許多參與股市的企業與個人被迫削減成本--包括科技支出,這類問題因而就更有可能發生。
自4月以來,系列讓人汗顏且代價高昂的科技問題,不但撼動了市場,亦敲碎了投資人的信心。
因為技術問題,BATS Global Markets交易所竟無法完成自己的初次公開發行股票(IPO)行動。由於技術故障,Nasdaq交易所處理Facebook股票首次交易,亦問題叢生,導致數千萬美元的損失。而UBS AG因交易Facebook股票,也虧損了逾3.50億美元,並將責任歸咎於Nasdaq交易所。
Tabb顧問公司創辦人Larry Tabb說,股市結構可能太過複雜,已難順利運作。我們可能得設法改變股市結構,讓問題簡單化。此外,今日的金融系統也同樣複雜,讓問題至今遲遲無法獲得解決。
新思科技收購 思源跳空漲停
回覆刪除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6/7275199.shtml
台積電入股ASML 外資不意外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3/7274823.shtml
今天這二篇報導,給我的第一啟示,就是台灣電子業高利潤的光景已經「回不去了」...
因為製程世代交替,往往都要花費大筆經費投入研發,設備拆舊費用攤提,不然就等著挑淘出局(像LED, DRAM)。
可以想像,以後很難期望台積電會花放超過3元的股利。如果以股利殖利率來看,更多產業的公司都比台積物美價廉多了。
台灣電子業的高利潤或許不再了. 但是也要考慮市場的反應效率, 當你認知這一點時, 可能也反應完畢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