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些人的過度反應及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 很多人都受到證所稅的影響而不知所措.
我在前幾天大概就推測證所稅大概就是兩種人會被課到. 一是法人, 二是從股市賺很多的人. 法人不止指三大法人, 而是包含一般的公司, 而其會真正會被課到稅的原因在於兩稅合一. 在營所稅及個人綜合所得稅合一而對個人可扣抵的狀況下, 這才能達到量能課稅的目的. 故課法人的稅符合馬英久及劉憶如的量能課稅的本意.
而在個人方面, 也只有兩種, 一是採最低稅賦制, 故上市公司的資本利得併入基本所得. 二是股份移轉時就依獲利分離課稅. 但這樣因稽征困難, 故會鎖定特定對象. 不過有一點大概是可以肯定的, 那就是一般散戶是不會課到稅的. 此點陳沖早也說過.
股市是一場金錢的遊戲, 這中間不僅消息很多, 事實上騙局也很多. 要從股市穩定獲利的話, 除了要看得清楚甚麼叫做趨勢, 甚麼是一時的市場情緒, 甚麼又是場騙局外. 還要知道這個市場是由一群各懷鬼胎的人組合而成. 故在股市裡, 不要相信任何人, 也不要聽信任何話. 只能努力的學習, 養成獨立判斷的能力.
=============================================================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聯合報系/ udndata.com) 2012-04-05 08:30
我國一旦開徵證券資本利得稅,最可能師法南韓,即公司法人買賣股票一律納入課稅;個人則局部開徵,僅鎖定「大股東」的股票交易,課徵所得稅,散戶全數排除,繼續保有免稅優惠,以降低對股市的衝擊。
財政健全小組資本利得有價證券分組今(5)日將就檢討證券資本利得稅,展開第一場分組會議,由分組26位委員,進行徵免證所稅的實質討論。據指出,包括稽徵實務、稅收變動、證券交易稅率配套調整等關鍵議題,都會觸及。
財政部將在會中提出證券資本利得稅的國際比較資料,主要包括日本、南韓、香港、新加坡等亞洲鄰近國家做法。根據分析,國際間普遍均對法人課徵證券交易所得稅;一般個人的證所稅,徵免規定並不一致,但多數採局部課徵。在維持台灣租稅競爭力的前提下,對個人全面開徵證所稅的機率,已微乎其微,但法人可能難逃復徵證所稅的命運。
目前台灣的證券資本利得稅主要透過最低稅負制課徵,基本所得額達200萬元的企業,所有的股票利得,均需報繳10%所得稅;基本所得額600萬元以上的家庭,則僅就未上市櫃公司股票利得,繳納20%所得稅。免申報最低稅負的企業及個人,證券交易所得即可享有免稅。
依據國際資料比較,台灣資本利得總稅負在亞鄰國家屬中間偏低,有檢討調整的空間。
不過,因各國股市結構不同,財政部對於與台灣接近、均以散戶為主的韓國經驗最感興趣。
南韓對法人課稅,個人原則免稅,僅就持股或市值達一定額度的「大股東」課稅的做法,接近稅制改革「量能課稅」的目標。
南韓對個人「大股東」的定義是:移轉股票超過公司3%,或市值逾100億韓元者(約1億美元),即需就其證券交易利得,依持有期間、公司規模不同,居住者按10%到30%稅率分離課稅;非居住者則以出售收入的10%,或所得的25%從低課徵。證交所董事長薛琦,也是財政小組證所稅分組委員之一,他日前就公開表示贊同師法南韓的作法。
【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台北報導
問題是這些大咖會更小心玩, 那股市不就冷了? 或換一個角度, 股市或許會更健康.
回覆刪除股市的量能可能是會萎縮.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