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了表達事實, 故會用一些文數字以達到共同的溝通基礎. 在公司經營績效的表達上面所用的方法是會計學. 但會計數字雖希望趨於真實, 但也只能求得允當表達而已. 以下就是一例.
基本上, 以下所說的是逾期帳款的認定. 若全部是呆帳, 那就得全數提列, 故資產會減少, 費用會增加. 故資產負債表及損益表都會比較難看. 只是深入一點去想, 這豈不是在玩數字遊戲. 因為茂德還不還得起錢跟你銀行提列多少呆帳有關嗎? 故事實是事實, 數字是數字, 難道更改會計數字可以更改茂德還不起錢的事實嗎?
我相信這些銀行並不會跟投資大眾玩數字遊戲. 只是對一個股票操作者來說, 要知道的是會計報表的內涵. 對我來看, 篤信財務報表分析者與篤信技術分析者一樣, 都是犯了偏執的毛病. 會計報表是基本分析的很重要一部份, 但其本身不等於基本分析. 而且做好基本分析只在選股時有用. 但股市的操作還包刮, 高低檔判斷, 進場點, 出場點, 資金控管.
有人會認為基本分析是王道, 有人則覺得技術分析才是真理. 但對我而言, 這兩樣都只是工具, 就如同刀與槍一樣, 依照環境該用刀就用刀, 該動槍就動槍. 完全以最高獲利為考量才是準則! 金剛經云 "凡有所相 皆是虛妄" 故到最後, 還是要跳脫這些工具!
=============================================================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聯合報系/udndata.com) 2012-04-18 09:25
茂德570億元債權是否轉列逾期放款,各行庫做法不一。據悉,金管會將在近期發函,要求銀行統一作法,最快在4月底就須將茂德債權轉列逾放,對茂德債權名列前茅的合作金庫、台灣銀行首當其衝。
金管會統計,國銀平均逾放比為0.43%,如果茂德債權也列入逾放,將使國銀平均逾放比上升至0.68%,上揚0.25個百分點,創下15個月來新高。
共有26家銀行對茂德有債權,金管會統計,對茂德債權平均呆帳提存比率已經達79%。
合庫對茂德債權為80億元,呆帳提存比率為七成,台銀是75億元,呆帳提存同樣是七成,土銀、一銀、彰銀和兆豐銀已全數提存完畢。一旦茂德債權全數轉列逾放,將衝擊債權銀行的資產品質。
銀行主管指出,按照一般授信標準,茂德繳息不正常,已達轉列逾放標準,只是各行庫做法不同,有些已先轉列呆帳、有歇尚未動作,導致逾放比率基期不同、相當混亂,也使官方的逾放比數字失真。
金管會在去年下半年就指示台銀、合庫研究茂德債權是否要統一列入逾放。由於台銀、合庫剛好是茂德最大債權銀行,兩家銀行主張不必列入逾放。
後來金管會又請銀行公會研議,銀行公會回覆,同樣是不必列入逾放。
不過,銀行對茂德債權仍列為「正常放款」,被外界批評鴕鳥心態。金管會內部評估認為,茂德在去年6月就已經變更授信條件,降低利息至0.1%,為期半年。原本今年1月起,利息應該恢復正常,不過,茂德再度與銀行團協商,二度變更授信條件。
金管會認為,依照逾期放款處理辦法規定,債權若協議分期償還,只要沒有依照規定履行,就要列報逾放。
茂德今年二度變更授信條件,顯然已沒有依照第一次約定履行。
至於力晶、奇美電等申請紓困的企業,雖然同樣變更授信條件,但兩家公司目前仍依照協商結果履行債務償還,金管會認為,不必列入逾放。
【記者陳美君、李淑慧/台北報導】
我一年前總是在尋尋覓覓,苦思冥想如何成為一個價值投資人,後來我發現台灣根本沒有我可以學習的榜樣,台灣所謂的價值投資人都拿著基本分析的鐵鎚看世界,於是便不斷的GOOGLE,才發現要成為真正的價值投資人只兩條路:一種是實業家出身的,他們可以很深入的剖析公司的生意模式,如段永平、趙丹陽、Mohnish Pabrai、Guy Spier;另一種是高學歷畢業,曾經在投資銀行、避險基金、或企業的財務部工作過然後自己出來募的,如巴菲特的兩個接班人、窮查理年鑑譯者李祿、避險基金名人Bill Ackman、David Enhorn、Eddie Lampert、香港惠理集團的謝清海,這一類的人擁有在企業界及金融界很充沛的人脈,隨時有許多企業高管可以討論做「定量分析」、而且也有很完善的研究資源。而段永平自己則是說,他很少深入看財報的,他都請人幫他「毛估估」,就是看大概值多少錢,然後他自己去做定性分析看企業的價格是不是暫時被低估,是的話就是開始大量買進,他也有在部落格寫到,一般散戶要成為價值投資人是很難的事,因為研究公司的資源太少。
回覆刪除所以結論就是,黑貓白貓能抓老鼠就是好貓,對各種方法抱著一顆開放的心,
回覆刪除散戶要成為價值投資者是很難. 但你是要賺最多錢, 還是要成為價值投資者. 目標是目標, 方法是方法. 我之前的 blog 曾說過, 我認為我對企業價值的估算的準確度頂多是 7 成準. 而真正的價值投資者大概都有 9 成準. 我早就認清楚這點, 故才會發展交易系統. 也就是說, 我用分股進出, 加減碼法這樣的由機率跟期望值去彌補個股評價的不準確度.
回覆刪除但話說回來, 若沒有散戶可靈活進出這項優勢, 也無法發展出交易系統. 故能看清楚這己的劣勢是好事, 而若也能看清楚自己的優勢, 而能架構出克敵致勝的方法, 那就太美妙了.
吸收各家的優點, 找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方法. 對我來說, 財報是來數字化的定義低檔價格(不是巴菲特所謂的內含價值, 我坦言, 我是沒有能力算出內含價值的). 而若是不適合用此一方法定義者, 那就不是我的菜, 就不會將之列在追蹤股.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