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這篇文章, 無論是在看法的角度或數據的引用上皆頗中肯. 算是一篇撥亂反正的好文章, 頗值得推薦.
某些的股市操作主力, 為了自身的利益, 鼓動股市參與者潛藏在內心的自我土地及族群認同意識, 大行對股民的洗腦及催眠. 以達到其拉高某些內需, 觀光的股票, 並於高檔倒貨給無知股民而獲利的卑鄙勾當.
一般人分析平常很理性, 但當分析的內容與自己相關的時候, 就完全變了調. 大部份的人都很難面對真實的自我. 總會認為自己是對的, 從而受到我執, 我見的影響而走向偏鋒. 更常常聽不進去別人對自己的負面批評, 而選擇性的聽取對自己的讚美甚至是拍馬屁的部份. 故佛法的三法印才有諸法無我印. 也唯有用無我的態度才能看清楚真正的事理.
台灣的觀光股及其它的內需在近期內都被高評了. 這是事實. 不會因為你住在台灣愛台灣, 這件事就會改變. 且只會因為新聞媒體不斷的放送使得你原本歪斜的心更加的偏袒. 股價一直漲, 更會讓你興起認同感. 直到有一天成待宰羔羊時才會夢醒!
追高要停損, 低接要價格低於價值. 股市操作, 僅此二者而已! 其它關於未來展望的利多或利空言論, 大部份是市場騙人話語被當成驚人發現, 而在貪婪的內心慾望下廣為流傳罷了. 我可以很肯定的說, 這些話多聽是有害無益的!
=============================================================
陸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1-06-30 15:20:29
客自由行,本周正式起步。這個曾經將香港經濟起死回生、令香港樓價重現輝煌的旅遊專案,爲台灣的股市、房市帶來了無限的遐想空間。不過筆者認爲,台灣市場應該理性地看待自由行,過高的期待只會帶來不必要的失望。
大陸遊客訪台,對台灣旅遊業、零售業的刺激,是有目共睹的。不過,他們對台灣整體經濟的拉動,筆者認爲心理作用大過實際購買力。近年台灣經濟的復甦,主要受惠於消費信心增強、出口反彈和房市枯木逢春。兩岸關係的改善,也有助於彼此經濟間的互動、交流,旅遊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用大陸遊客自由行對香港經濟的影響,來想象台灣的受惠空間,筆者認爲在方法論上就錯了。香港經濟的總量遠小過台灣經濟,對旅遊業的依賴程度遠大過台灣。目前台灣接納大陸旅遊團觀光客上限爲每天4000人,自由行上限是每天500人。香港接納大陸觀光客沒有上限,2004年每天有2.1萬人跟團旅遊,2010年爲每天2.3萬人;2004年每天有1.1萬人自由行訪港,2010年更升至每天3.9萬人。香港與台灣在接納自由行遊客人數上,差著幾個數量級,經濟的受惠程度自然不同。不過自由行仍是兩岸交流與互動一個極其重要的環節。
陸客遊台,會不會順便買兩套台灣的房子,令當地房價再創高潮?的確,曾出現過大陸豪客遊完富士山後,順便在山腳下買一套住宅的傳奇,大陸資金不僅炒遍香港、新加坡、悉尼、溫哥華,甚至在倫敦也成爲最大海外買家,個別人士赴台置業絕不出奇。
不過大陸熱錢會不會像炒香港房地産那樣炒台灣房地産?筆者認爲可能性較小。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畢竟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節制,主要官員也由北京任命。台灣政壇則藍綠交織,隨時可能變天,對於置業不動産,政治風險不能不考慮。
海外資金彙入及物業售出後資金回流,是令陸資止步的另一個原因。理論上講,台灣是允許海外資金跨境流動的,但是必須經過登記、審核等一系列程式,而且無法做到匿名。這與香港自由港的監管環境大不一樣。在香港,大陸背景的BVI公司滿天飛,實錢、熱錢、洗錢各得其所。
台灣對大陸人士置業的限制,其實十分嚴苛。大陸自然人在台灣買房,三年內不准出售,一年最多只能居住四個月,買房前必須經由內政部、陸委會、國防部、國安局聯合審查。假若大陸企業買地,還要通過經濟部核批,所購土地僅供營業使用,不得投資房地産。嚴厲的監管和繁瑣的手續下,2002年至2010年期間總共僅有45項涉及陸客、陸企的房地産購買案。如果計入通過第三者購房、海外公司購房(當然只是估算)的成交數量,香港在2010年平均僅需26分鐘便有45起內地人士、企業買房或賣房行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