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的這則新聞的最大啟發並不是台灣自行車產業的策略或前景有多麼好, 而是企業經營的不可測. 若當時巨大的老板拿不出一個成功的對策的話, 那或許就沒有今天的自行車產業了. 而若以股市操作者來說, 看了以下的新聞的體會是甚麼? 我的看法是, 1. 經營者決定公司的前途. 2. 企業的前景是不可掌握的.
很多人都在問明牌, 或是在猜測盤勢, 妄想去預知未來股票的漲跌. 事實上, 股市的真理一直在那裡, 只是由於個人的貪慾及騙子的充斥, 故大家迷失了. 基本上, 只要以上這兩點就足以架構出我的投資模式. 由第一點, 可導出經營者的品格很重要及過這五年配息記錄這樣的選股標準. 而第二點, 就可演生出資金分散, 配置, 及出場點.
從股市獲利的方法一直是在那裏, 而且一百多年來都沒有變. 但想法對了, 錢才會進來!
==============================================================
鉅亨網記者尹慧中 台北 2011-05-31 15:01:30
建大董事長楊銀明前往國義大利出差前接受媒體訪問表示,在所屬產業面臨危機時,透過「打群架」心法以及養魚理論一舉提振產業低迷。(鉅亨網記者尹慧中攝)
建大(2106-TW)董事長楊銀明於前往歐盟會員國義大利出差前接受媒體訪問表示,該公司屬於零組件,因此不可獨立於所屬產業而生存,在所屬產業面臨危機時,該公司與自行車產業兩大領導廠商巨大(9921-TW)、美利達(9914-TW)透過「打群架」心法以及養魚理論,一舉提振產業低迷。
楊銀明表示,台灣自行車產業跟經濟、台股的波動變化很相似,過去台灣錢淹腳目,在1990年代台股上萬點的時候,一堆人不吃飯、菜籃族天天炒股就跟吃飯一樣,那時候,投信證券業者一個月,光是收服務費就收好幾千萬也是正常現象。
他指出,但是1989年以後受新台幣不斷升值、人工生產成本上漲影響,產量開始萎縮,業者為尋求生產成本極小化,大舉前往中國大陸、越南佈局投資,並以國內接單、海外生產為主。
他說,那時候大家都沒有警覺,都想只要把品質做好、產能一直拉高,一直大量出口,生意就很OK,但是1980-1990年擴大出口後的市場變化,給了我們一個血淋淋的教訓,那就是,「沒有品牌、就算出口破1000萬台,也只能靠Cost Down與其他對手競爭」。
他分析,由於業者於中國大陸設廠規模與投資皆為台灣的數十倍以上,因此2000年以後,中國大陸自行車出口量、出口值雙雙超過台灣,而2003年台灣出口量銳減到388萬台。
世界末日關頭 領導業者挺身而出 建立三大產業策略
他說,「那時候大家都認為世界末日、看不到明天,產業沒救了」,但在此產業危機關頭,產業兩大領導業者巨大、美利達挺身而出,結合11家零件廠,成立A-Team,目前成員已擴充至21家,並建立三大因應策略:協同管理、協同開發、協同行銷與國內同業共同打拚、不藏私,秉持跟國際競爭對手「打群架」的心法,已經做到了外銷80%以上的自行車組裝好、馬上出貨,因此大幅降低的倉儲成本。
養魚理論 有些事就要做 抓緊成功關鍵
展望未來,他認為,巨大捷安特的創辦人暨董事長劉金標先生提出的養魚理論非常符合產業的發展趨勢,也就市場是一個魚池,裡面有很多魚,早抓晚抓魚都會抓光光而且會吃膩,因此要培養不同口味的魚種,把魚池(市場)養大、做大,不拘泥於現況,跟隨時代潮流趨勢,將產業推出去,如「練習曲」一句台詞「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明顯帶動的自行車環島風潮以及各國推行的節能減碳趨勢等,抓緊這些成功關鍵,就能創造更多機會。
下半年面臨韓歐FTA 、歐盟不延長對中課徵反傾銷稅挑戰
但不可諱言的產業下半年將面臨新的挑戰,他指出,目前競爭對手韓國與歐盟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將於今年7月起生效,加上歐盟可能不延長對中國課徵反傾銷稅,因此下半年業者寄望ECFA,儘量爭取更多中國大陸高級車、輕型電動車市場,以填補歐盟市場的可能損失。他並希望,政府機關相關部門,能針對FTA政策方向進行強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