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五(7/22) 的持股比率為 69%, 仍比標準持股的 60% 高出一些. 部位控管是非常重要, 而我已持續追蹤了二三年, 故也有一些紀錄. 先摘取幾個轉折時點的數據如下,
日期 指數 持股 標準
20140613 9196 55% 56%
20140829 9436 53% 51%
20150424 9913 67% 42%
20150821 7786 78% 84%
20151106 8693 92% 66%
20160122 7756 81% 85%
20160318 8810 79% 64%
20160513 8053 76% 79%
20160722 9013 69% 60%
由上面這幾個時點來看, 我在2014 年指數一路漲的狀況下是戒慎恐懼, 故也有控制好持股比率, 但在 2015 年初終因指數的不斷拉高而被軋空頭而進場, 故造成近萬點時持股比率反而增加. 爾後, 台股於下半年大跌時因原先持股比率太高故於低檔不敢也沒甚麼子彈進場而錯失機會.
故今年整個上半年就在逢高調節的療傷中度過. 因此, 這兩年的部位控管實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
但話雖如此, 實際上並不一句要確實遵守標準持股比率這句話可以解決. 因為部位的增減是買賣股票所造成, 而股票的買賣是由進出場訊號所觸發. 而這也是我為何要將交易系統一拆為四的最主要原因, 尤其是循環投資操作模式更能改善此問題.
我預計未來的一個月可將持股比率降到跟標準比率一樣. 而在下一波大跌時就可全新佈局.